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百聽不膩,百看不厭--談嬰幼兒的重複閱讀行為

您是否對孩子一再要求念或看同一本書感到厭煩,其實,重複閱讀行為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常聽許多父母抱怨:「為什麼孩子一直要重複地看某一卷錄影帶,玩某一種遊戲,更麻煩的,有時還要我一直念某一本故事書?」在幼兒的重複要求下,爸媽念得是「嚼之無味」,愈念愈煩,不由自主嘀咕起孩子怎麼這樣「固執」或「一成不變」!在重複共讀的經驗裡,孩子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學習。

I.「學習躍進」發生在重複行為後

  嬰幼兒「喜愛重複」的行為,不是個案,而是他們專屬的特性。
  較細心或替孩子做成長記錄的父母應可發現:嬰幼兒的重複行為總會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的某天,出現了學習上的躍進。也許是他突然會抓住物體、會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翻身了......。

  在親子共讀中,這種「突然」發生的學習躍進,也會在他不斷地要求成人重複閱讀的行為後出現。我們可以這麼說,在重複共讀圖書的環境裡,作人所提供的,一如蓋房子所使用的鷹架,嬰幼兒可順著這鷹架,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磚,並在發展成熟之際展現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複共讀中,以行動或語言來表示他已獲得或學會的某些東西。例如:看到這一頁有牛,他就會哞哞地叫,表現出他知道這一頁的內容。或當他們察覺該書是以有韻律的文字組成,就會主動地唸出句尾的韻字,像我的女兒寧寧在17個月大時,我和她共讀《晚安,月亮》一書,她每每主動念出「......and a comb and a brush and a bowl full of mush......」這;句子中的〔sh〕音,而且把音拖得很長。

  有的幼兒還會突然背起整段的童謠:「滴答滴答下雨了,滴到寶寶的鼻尖上了!」;或者他們在學會掌握閱行為後,也能聯結故事情感和本身的經驗,像寧寧在2歲半時,拿起《野獸國》,便一頁頁、半背誦半嘟噥地編詞念完全書,還問我:「要不要看『麥斯想媽媽很難過』那一頁?」並努力地翻找該頁。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不該孩子受挫的拒絕法

  雖然嬰幼兒喜愛成人一再地讀某一本書給他聽,但若要成人不厭其煩地照做,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當你在某天、某時,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絕的挫折時,建議您利用以下方法:
1.您只須慢慢地、一頁頁地翻書中圖片給幼兒看,對孩子的問題則簡短答腔。只要一會兒功夫,嬰幼兒通常就會失去下再看的興頭,但卻不會失去明天再讀的興趣。
2.當您察覺嬰幼兒想要求再讀,可在念完書時,趕緊轉他的注意力。
3.可反問孩子:「你從書上看見了什麼?」或請他們自己「唸」給你聽。有經驗的成人都知道,幼兒可以自己嘟噥嘟噥、煞有介事般地念起書來。把被重複要求的對象轉回到幼兒身上,他們大可在一讀再讀後,而自行決定結束該次的閱讀經驗。
4.直接誠懇地告訴幼兒:「爸爸(媽媽)累了,現在不想再念。」大人誠實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坦誠不只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習慣。孩子從小獲得大人坦誠的對待,就有機會學習坦誠的方法和態度。父母對孩子坦誠,往往會很驚訝地發現,即使是一歲多的幼兒,也常常能尊重您坦誠相告下的決定。

III.在愛中進行重複共讀

  曾聽見一位父親像拆穿西洋鏡般地說:「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拿書要我念,其實他只是想得到我的注意力罷了!」這位父親說的雖是實情,但其實他的孩子想要表達的訊息是:「請你愛我!」
  嬰幼兒從重複行為中獲得成長,成人在提供嬰幼兒重複行為的環境中灌溉孩子的生命;孩子絕非固執,成人更非安排一個呆板的環境。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裡,不但有愛,還應和著人類成長的規律和需求!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兩歲兒的自言自語

您的孩子有自言自語的現象嗎?別擔心,這只是孩子自我中心語言的一種表現。

  一歲七個月大的亞亞在馬路上看見小狗時,不管旁邊有沒有人,都會指著牠說:「狗狗!」玩耍的時候,不論是自己一個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也都會邊玩邊笑,咕咕地自說自話,甚至睡覺前也會嘀嘀咕咕上好一陣子,才漸漸進入夢鄉......。孩子的自言自語深具發展意義喔!

I.用自言自語控制行為

  像亞亞這樣自言自語的現象,常可在幼兒遊戲、動作中,或是處於困難的狀況時發現。幼兒從一歲後期到二、三歲時,常會邊玩邊自言自語,此時的自言自語不一定具有任何意義,也不是為了溝通。
  兒童教育家皮亞傑(Piagct,J. )認為,孩子的自言自語是屬於自我訓練的語言行為,其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小孩未能完全區分字眼所代表的意義,使言語變成了另一種活動。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學會使用文字符號

  孩子邁入兩歲後,逐漸從感覺運動期過渡到前運思期(2-5、6歲),此階段孩子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學會使用符號,例如,指著小狗說「狗狗」,這個舉動即表示他已將字詞與它所代表的動物做連結。一旦象徵性的思維能力出現,孩子就越來越靈活於讓一件物體具有許多假想的代表意義,並透過模倣、繪圖、或幻想、語言等表達方式,將過去已瞭解的關係表現出來,並在想像的世界中表達及抒發這些情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遊戲中常自言自語的孩子,漸漸變得能將他人納入自己的遊戲中,將遊戲的中心從自我轉移到他人,因而自言自語的現象會逐減少。

 

III.展開社會性遊戲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的自言自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由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約一歲半時,開始會對別的小朋友表示關心,但僅限於用眼睛追逐他們的活動,或緊跟在後面跑來跑到。
  到了兩歲,小孩之間的互動形態,仍屬「平行遊戲」,例如:喜歡加入許多小孩之中,但只是在旁邊看著別的小孩玩耍,或是在團體中高興地自個兒玩自個兒的。

  到了2-3歲,孩子在遊戲中會逐漸使用有限的語言來建立和維持協調性的合作關係,但仍缺乏合作的本領,只是試探性地注意對,方尋求種一起玩耍的方式,像是互相追來追去、邊跑邊笑這類簡單的遊戲。

  3歲以後,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需求增強,交談機會自然就增加了,因此,父母不要過於擔心。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這是我的

兩歲幼兒總是被冠上「小氣」與「霸道」,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2歲半的小柏抱著娃娃走近玩具瓦斯爐時,順手將手中的娃娃放在地上,準備拿起鍋鏟妙菜。同班的小慧剛好經過,看到娃娃躺在地上,便將它抱起,一邊哄著一邊走向圖書角。小柏發現娃娃被小慧抱走,連忙跑過去將它從小手中搶回,並生氣地告訴她:「這是我的!」小慧眼看搶不過小柏,只好跑到找老師告狀:「老師,小柏搶我的娃娃!」

  這時,小柏已經抱著娃娃走回娃娃家,赫然發現其他小朋友正高興地在炒菜,小柏生氣地將他們推開,高聲抗議:「這是我在玩的!」其他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對著小柏大叫:「是我們先玩的!」
「這是我的!」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

I.自我中心的兩歲兒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影響著幼兒的人際關係,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不瞭解幼兒發展的大人,有時會將這些行為誤解為「不乖」、「小氣」、或「霸道」。其實,幼兒不是不願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本身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無法顧慮到他人。

 

II.玩具比朋友重要
  因為自我中心,這階段的孩子對於玩具,總以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為了捍衛玩具的「所有權」,他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愛。
  對這階段的幼兒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要他為了友誼而放棄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會很難過、很生氣,至於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則無法體會。

 

III.避免發生爭奪的行為
   既然兩歲多的孩子適應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這時就需要大人幫忙。首先,大人應先瞭解他們的心理特徵,避免將孩子歸類為「慷慨的」、「小氣的」。其次,還要主動製造機會,並給予一些簡單的指導,鼓勵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譬如,提供足夠的積木、黏土、色紙、顏料,讓幼兒可以一起參與,減少因爭奪玩具而引發爭執,並藉機讓他們練習社交技巧。 

IV.逐漸學會體貼與輪流
  兩歲幼兒因為無法同理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溝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幼兒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沒有大人的監督,幼兒的遊戲很快就會落入一團混亂的紛爭。此時,大人適時地引導,可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譬如,老師可以跟小柏解釋:「學校的玩具是屬於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炒菜,就讓小慧先玩娃娃。」並教他問其他正在炒菜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們一起玩?」若孩子們堅持不願意一起玩,老師也可充當計時員,指導幼兒學習輪流,一人玩一段時間。
  雖然幼兒是非常自我為中心的,但只要大人耐心輔導,讓孩子多經驗幾次成功的合作遊戲,那他們心中剛剛萌芽的友誼觀念會漸漸成熟,而學會體貼別人、與人合作和輪流玩具了。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幼兒心理特徵

觀看幼兒成長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一種享受,嬰幼兒身心發展變化特別快,每個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變化,心理特徵亦大不相同,往往們會以大人眼光來看嬰幼兒的世界,解釋他們的種種行為反應,而與事實有所差距,以下就幾個例子來說明:
 
1.「昨天」是什麼?--幼兒的時間觀念

  奇怪呀!明明是上個月的事情,孩子怎麼會說成「昨天」?

  剛過三歲生日的祥祥,晚上睡覺前突然對媽媽說:「天亮的時候,我們去樂童玩好不好?」「樂童?什麼是樂童?」媽媽不解地問。祥祥解釋:「就是昨天嘛!昨天我生日的時候,我們去樂童玩啊!」這下媽媽才明天,祥祥指的是上個月他生日時,全家去兒童樂園玩的事。會模仿大人說「幾點了?」的幼兒,不一定真正瞭解時間概念。
I.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在三歲以前,幼兒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什麼感覺,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他們對間時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鐘」來提供時間的訊息。比如,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
  大約三歲開始,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此階段幼兒的時間知覺是與事件的聯繫為主,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的變化,如日夜的差別、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如吃飯、睡覺、上學等,都是幼兒知覺時間概念變化時的主要指標。「早晨」對幼兒而言就是「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晚上」則是「天黑的時候」。

  所以,孩子有時可能會發生混淆。假如孩子記得放學的時間是「天黑了」,那麼天一黑,他就認為「媽媽來接我回家」的時間到了。如果一大早就下起雨來,天色陰暗、幼兒可能會納悶:「天已經黑了,為什麼媽媽還沒有來接我?」

 

   II.幼兒不太瞭解時間名詞的意義

  三歲幼兒語言發展迅速,有關時間的字彙收得很快,在言談中可聽到他們經常使用有關時間的名詞。提到過去的事情,他們常會說「昨天」、「有一次」;有關未來的字彙則有「下次」、「明天」、「以後」、「等我長大的時候」。但是,有些相應於時間名詞的時間概念卻尚未形成,許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們的時間概念。
  儘管對時間的估算,仍不太掌握得住,但是幼兒很喜歡模仿大人「一下下」、「再等一分鐘」、「來不及了,快遲到了」......,有的幼兒雖然還不會看時鐘,但遊戲時,他們也會學大人看看手錶,然後說「兩點了」或「吃飯的時間到了」。其實孩子往往並不十分確定「一分鐘」、「五分鐘」、「二點」的真正意義,也不清「昨天」和「上個月」的不同。

 

  III.幫助孩子增進時間觀念

  由於時間摸不著,也看不見,大人要與幼兒討論時間,最好盡量引用具體的事例。比如:「午睡醒來,就是遊戲時間」、「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就可以看小丸子」,這樣孩子比較聽得懂,也能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時間表的觀念,瞭解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儘管幼兒的時間概念發展常不及他對時間字彙的掌握,但是學習手時間字彙,可以增進幼兒的時間觀念,也能幫助他們更正確地使用時間名詞。者之間有相輔相成之效。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幼兒飲食問題面面觀

給孩子吃高熱量的垃吸食物,或者經常帶孩子到外面吃,甚至拿錢打發孩子,讓他自己解決吃的問題,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飲食觀念,為人父母者必須引以為戒。
  提到兒童肥胖的問題,有些事情恐怕是兒童自己也無法控制的。譬如說今天可能父母親或家長沒有空,他們會說:「給你一百元,你們自己去外面吃飯」。小孩子畢竟不懂得要怎樣選擇,而且現在外面有很多所謂的速食店,自然而然的,他會去速食店解決吃的問題,這種現象已經變成一個社會的隱憂。
 
a.心理因素影響飲食

  筆者常說:「替人治病,或替人家減肥,只能醫治病人三分之一的病情,因為一個人生病,醫生只能醫治他大部份生理的因素,心理和社會的因素,是沒有辦法完全的醫治。」譬如說,很多學生的中餐都是吃速,食在這種情形下不可能使膽固醇降低,因為大家都一起在吃,除非他是一個具叛逆色彩的人,否則他跟大家合群的話,一定要跟大家吃一樣的東西,這是一種悲哀,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更是目前兒童飲食的問題。

  如何改善這種狀況?第一個方式是,假如將來學校家長會的功能能夠漸漸建立,家長會能夠請營養師、廚師來調理兒童的膳食,也許能解決營養均衡問題;營養午餐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生生活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能保留本土文化及自己的生活習慣,而且也是維護健康,減少將來醫療支出,非常重要的一個行動。

 
b.和孩子吃飯的重要性

  另外一點,再來談父母親和兒童進餐的問題;父母親和孩子沒有一起吃飯的話,孩子常會拿了錢去玩電動玩具,沒有去吃飯,或是去買一些熱量很高的垃圾食物來吃,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若是孩子同時有肥胖及營養不良的情況,可能是因為他偶而會吃很多很多的垃圾食物,偶而又不吃,結果變成他的體重是正常的,可是營養卻非常的缺乏,不但會影響到學習,也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人的體力與發育。

  我們的社會有太多太多的誘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大部份都很忙;在台灣,大家工作的時數都很長,部份的人還兼個副業,所以常沒有時間在家裡照顧小孩,結果表面上看來台灣有富裕的經濟、充裕的儲蓄,可是在另一方面也造成很多社會上的問題,而這個社會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父母沒有辦法和小孩子一起進餐,有各種可能的原因;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工作真的很忙,不是我不要和他進餐,是我根本沒有時間和他進餐」。這實在是兩難的問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家中有請佣人來幫忙還好,但很多家庭父母太忙又沒有請佣人,可能只拿錢叫孩子自己吃;然而,孩子可能拿錢去吃零食或可樂,甚至去打電玩,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c.避免經常帶孩子外食

  我們發現越常跟父母親一起外食的孩子,膽固醇越,高這表示一個問題-父母親通常帶小孩子外食都吃太多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這也是一個過與不及的問題;父母小孩,就讓他吃很多自以為高營養素的食物,其實食物只有相對的營養,蔬菜有蔬菜的營養,肉有肉的營養,不能說肉就是高營養的食物,在外面吃的則大都是肉食,所以我們發現經常外食的家庭,小孩子的膽固醇通常比較高一點。

  要想解決這些嚴重的幼兒飲食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方面等不同的角度來著手矯正,要不然以後我們真的不只是社會保險會被拖垮,國家也會無可用之兵。

  講一句嚴肅的話,我們希望將來我們的子孫,能享受到我們現在努力的結果,而不希望我們現在經濟的成長,造成將來子孫都變成其他先進國家調查「盲目經濟發展」,肥胖人體試驗的猴子,各位育兒父母絕對須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吃素的孩子夠營養嗎?

在追求自然風和宗教信仰潮流下,越來越多人改吃素,由於素食會侷限人體營養素之吸收,因此對幼兒而言,建議以蛋奶素搭配補充營養。
  吃素對一位大人來說,可以有千百種的理由,例如:對宗教信仰的追求,或可以說是對健康的訴求等等。然而對孩子而言,大多數都是隨著父母的飲食,而決定了他吃素的生涯,選擇性並不太大;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孩子,天生就自然對肉類的食物產生排斥,不願意吃肉類的食物,不過這些極少數又的現象,也正因為如此,素食的孩子對飲食的自主性少,營養的被忽略就很容易產生。

 
a.選擇吃素的原因

  許多的學者就針對吃素的孩子,做了一連串的研究,從出生到青少年都有一少的研究論文。多半認為嬰兒時期(指從出生後到一歲的期間),吃素食的寶寶,其生長發育的情形,以及營養的狀況,與一般不吃素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差別。不過在副食品開始添加時,就逐漸有很大的不同;若是不能夠吃到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時,其生長與發育,較差的情形,就極容易在素食的孩子身上發現,例如身高較矮小或體重較輕,不過體重依身高相比較,則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依對食物的選擇與要求不同,可分為不同種類的素食者,有純素食、蛋素、奶素、蛋奶素、嚴格素食以及長壽素食等。顧名思義,純素食者是不吃各種肉類,包含魚類、海鮮、禽類和蛋奶等食物,當然在宗教信仰上的限制,一些植物性的食物仍是用限制的,如蔥、蒜和韭菜等被視為葷菜,可是吃不得的。又因為可以吃蛋或奶類,而有蛋素、奶素或蛋奶素三種。嚴格素食主義者是不沾任何與動物性有關的食物,而且是堅守只吃植物性的食物。談到長壽素食主義者,其飲食目的不在宗教,而是在追求健康與長壽,其認定素食與斷食可以對健康有所幫助,進而能達到長壽的目的;所以長壽素食者,不但鼓吹吃素,更是推崇斷食療法呢!
 
b.各種素食對孩子影響

  對孩子而言,不管父母的飲食是那一種素食主義,我們都建議吃蛋奶素為宜,不但在生長與發育上比較正常外,也可以減少貧血與缺鈣現象的發生。問題就在鐵質與鈣質的吸收,動物性的會比植物性的好太多,如:蛋中的鐵質以及牛奶中的鈣質,它們的被吸收率,可不是一般植物性食物能相比較的;這也是為什麼蛋奶素的孩子在生長發育上,往往比嚴格素食的孩子長的高壯原因。
  追求長壽素食者,孩子的飲食影響到生長發育,一般會在五個月以後發生,主要是因為之前喝母奶或者嬰兒配方奶,其所喝的奶都不會有營養不足的情形,而喝母奶的寶寶,則是依賴母親的飲食好壞而決定,不過這一類的素食媽媽,都很重視營養需求,且多半都能吃到均衡的飲食,當然寶寶雖然喝母奶,在營養上卻沒有問題。可是一旦開始副食品的添加時,問題就產生了,八個月到一歲半時,生長就比一般孩子落後。二到四歲時,雖然也有不少孩子的體重可達到正常,可是身高卻往往達不到一般的高度,尤其女性比男性還要嚴重。
  至於蛋奶素的孩子,根據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多都能有正常的身高與體重的成長。不過對孩子吃素影響較大的因素,應該是孩子對於食物的選擇性少,如此要達到均衡飲食的要求,是比較困難些。另外則是食物本身的質地問題,許多植物性的食物因為含纖維素多,大多是較難以咀嚼,對於小孩來說不是不吃,實在是吃不下去呀!父母若能煮的較久,使食物變得軟一些,或是切碎絞成泥狀,都是能讓孩子吃的更好的方法之一。奶製品的補充,對成長發育的孩子是很重要的。

c.嬰幼兒時期營養需求

  在嬰兒期的孩子,前半年的營養是要靠媽媽,媽媽的營養左右著寶寶的健康,對不吃母奶的寶寶而言,選擇適當的嬰兒配方是必要的。後半期則是開始副食品的添加期,食物的種類已由母奶或嬰兒奶,逐漸轉換成一般大人的飲食種類,當然食物的形態,也是慢慢的改變成大人的樣式。這時的奶類還是很重要的,佔營養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添加的食物應特別注意形狀,要以泥碎狀為主,不然質地就要煮的夠軟;蛋白質的質與量也是不容忽略,要吃的夠也要吃的好,也就是質量並重。
  奶兒期(指的是一到三歲的期間),飲食形態已漸漸大人化,奶製品的補充可是很重要的,對於不喝牛奶的寶寶,選擇強化營養素的豆奶是必要的補充品,尤其是鈣質、鐵質、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當然在此時,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對食物可不能偏食更不能專食,不然營養不良可是逃不了,長的矮小可能也會難免。此時蛋白質的品質是要靠互補作用達成,主要是因為植物性的蛋白質,其胺基酸的組成往往缺少一、二種,所以得多種混合吃才能被身體好好利用,也就是得到好的生理價值。更有一點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寶寶咀嚼能力,與該供應什麼形態的食物有關,食物要不要切碎或煮爛,應依寶寶的情況而定,這往往與熱量吃的足不足夠,有很重要的關係。

 
d.求學孩子營養需求

  學齡前的孩童(指的是幼稚園時期,四到六歲期間),一些素食常建議飲食的高蛋白質食物,如堅核果類、種子類、水果乾及一些蔬菜類等,其實孩子的腸胃道並無法好好消化吸收這些食物,這是因為太硬咬不爛,有些甚至添加了麵皮的核穀麵包,更不容易被消化。可能因素食食物的體積較大,自然要吃到與一般孩子等量的營養時,食量就得大一些,或者餐次要增加,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在幼稚園時期,孩子逐漸與人交往,也開始模倣他人的行為,飲食也不例外。所以定期的評估孩子的飲食,不斷的修正孩子的飲食及習慣,可是重要的課題鬆懈不得,孩子的健康就靠此把關。
  學童期(指上小學時,七到十二歲期間),學校的生活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般的學童飲食已不同幼稚園期的三餐點心,大多數變為二餐式,頂多加個夜點,對一般孩子來說似乎不太足夠,更何況是吃素食的孩子呢!目前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認同,點心補充的必要性,且依學校作息及家人能夠配合的要求,適時適量的補充孩子所需。有些女童的發育較早,鈣質與鐵質都應該給予適量的補充,可以喝強化鈣和鐵的牛奶或豆奶,或是吃一些添加過的穀粉或餅乾,或是選擇含量高的食物:如莢果類、豆腐、杏仁、芝麻或是深綠色蔬菜等都可以。
  青春期(指十四到十八歲的期間),正值春發育期,可能飲料等垃圾食物是儘量少吃,此時的食量可能就不容忽視,除了鈣質和鐵質外,礦物質鋅也是很重要的,不過在一般素食中並不缺,除非偏食與專食的孩子外,是不需要額外補充。
 
e.素食者營養添加食品

  如果飲食中不吃肉類(包括魚類和禽類)時,營養就容易缺乏蛋白質、熱量、維生素B12、必需脂肪酸和鋅等營養素;此時您需要的補充是奶類及其製品、穀類、莢果類和強化營養素的豆奶。如果您飲食中又缺少了奶類及其製品,您的營養可能會缺乏蛋白質、維生素B2、維生素D、維生素B12、鈣質和鋅等營養素:這時候,您就需要莢果類、強化營養素的豆奶和深綠色蔬菜等食物的補充。假使您的飲食沒有穀類的存在,那可能會缺少蛋白質、鐵質、鈣質和鋅等營養素;莢果類和奶類及其製品就可彌補您的缺失。如果莢果類不出現在您的飲食中,那麼強化穀類中的營養素、多吃全穀類、奶類及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核果類、味噌和豆腐等食物吧!對一些營養素添加,如維生素D、維生素B12和鐵質等,嬰幼兒的添加量不宜過多。

  至於該如何吃菜(素),才不會愈吃面色愈「菜」?以下的建議是每天吃喝到:1.奶類及其製品二到三杯(一杯量是二百四十毫升);2.全蛋一個;3.五穀根莖類一到二碗;4.高蛋白質食物,莢果類或素肉等(如豆腐、豆乾)一到二份;5.堅核果或種子類一湯匙;6.水果二到三碗。再加上食物的種類變換愈多愈好,如此一來,面中的「菜色」自然會消失。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膳食纖維質對幼兒的重要和影響

膳食纖維可以使飲食攝取的脂肪吸收減少,增加糞便中膽酸的排出,減少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所以讓孩子攝取膳食纖維,等於是從小就開始保養血管一樣。
  常在營養指導門診中見到憂心忡忡的家長,因為小寶貝正飽受便秘之苦而來尋求協助。這些小朋友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愛吃蔬菜、水果,因此每天攝取的膳食纖維實在太少了,因而導致無法維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大多數的成人都有基本的營養常識,知道該多吃蔬果來補充膳食纖維,使排便能夠較順暢,但是卻常會忽略了其實小朋友也應該要如此。

 
a.小孩常便秘的原因

  每個小寶寶的排便頻率不盡相同,每天三次至每兩天一次都算正常;而出生之後餵食母乳的寶寶,每天排便的次數會比餵食嬰兒配方奶粉的寶寶要來得多。所謂的便秘則是指小朋友的糞便又乾又硬、很難解出來;嬰幼兒大約自一歲開始起,就有可能產生便秘的現象,最常出現在二~四歲的時候,而且男孩比女孩要略多。

  除了有少部份的小朋友是因為身體狀況異常,或是使用一些治療疾病的藥物,因而引起便秘的情形外,大多數的小朋友之所以會有便秘現象,通常都是因為膳食纖維以及水份攝取不夠,使得糞便乾硬不容易排出;因此長期大量糞便堆積在腸道內,使腸子過份的膨脹,而腸道肌肉失去了張力,更無法順利將糞便排出;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便秘的情形愈來愈嚴重。

 
b.膳食纖維對孩子的好處

  I.促進排便及腸道功能

  膳食纖維是指食物中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多醣類,因為不能被消化吸收,所以會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因此大量攝取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同時膳食纖維會吸收水份,所以使糞便比較軟,解便時比較好排出。此外,如果糞便停留在腸道中太久,因大腸會將水份吸收回去,而使糞便變得愈來愈乾硬,膳食纖維會刺激腸道加速其蠕動,使糞便較快排出體外,縮短糞便停留在大腸中的時間,這樣就可以避免過度吸水而乾硬。
  所以若是要改善小朋友的便秘現象,除了必須重新訓練腸道肌肉的張力之外,還必須多攝取膳食纖維和水份,才能使糞便軟化以及快速排出體外。

 

  II.避免肥胖

  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膳食纖維的小朋友,除了比較不會肥胖,且脂肪攝取量也較少。這是因為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熱量,通常較低、體積較大,所以胃很快就被填滿了。而且高纖維的食物,必須花費較長的時間來咀嚼,使進食的速度也會減慢,在攝取過多熱量之前,就因為腦部已經發出飽足訊號,自然而然停止進,食減少熱量的攝取。
  此外,再加上膳食纖維會延緩胃排空的速度,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較久,所以小朋友在兩餐之間,比較不會因為肚子餓而想吃零食。同時因為膳食纖維使得腸道蠕動較快,部份營養素還來不及吸收就被排出體外,熱量的吸收自然就減少許多了。所以當您想幫家中的小朋友減重時,除了要去限制其正餐及點心的熱量外,也別忘了鼓勵他們多去攝取高纖維的食物。

 

  III.降低血液膽固醇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機率

  膳食纖維可以使飲食攝取的脂肪吸收減少,增加糞便中膽酸的排出,加速體內的膽固醇用於合成膽酸,所以減少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有些先天性膽固醇血症的孩子,通常醫師都會給予膳食纖維的製劑,來幫助它們降低血液膽固醇;所以讓小朋友多攝取膳食纖維,等於是從小就開始保養血管一樣。
 

  IV.調節血糖

  膳食纖維可以使體內負責調節血糖的胰島素功能更好,因此可幫助體內的血糖調節。
 
c.適當攝取膳食纖維量

  至於孩子一天應該要攝取多少的膳食纖維呢?一般建議以「年齡+5」,來計算出二-二十歲的幼兒以及青少年,每天應該攝取的膳食纖維公克數,例如:三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8公克,而十五歲青少年則每天應攝取20公克。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以及其製品、核果類、未加工的豆類等等。平均而言,每半碗蔬菜、每份水果(如:一個中型蘋果或是柳橙)、或每份全穀主食類(如:一片全麥土司),可以提供2公克膳食纖維。

  依此原則,將可以換算出您家中的小朋友,每天大約需要吃多少份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三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的8公克膳食纖維,可換算成四份富含2公克膳食纖維的食物,而十五歲的青少年每天應攝取的20公克膳食纖維,可換算成十份富含2公克膳食纖維的食物,若是能達到以上的建議量,即可享受膳食纖維對身體保健的各種好處。

  此外,小朋友攝取過量的膳食纖維是否有害?高纖維食物通常熱量都較低,且體積較大,而小朋友的胃容量又小,所以父母若是必須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要注意小朋友的熱量攝取是否充足。如果可能不足,可以多選用一些高纖維但是熱量以及蛋白質也較充足的食物,如花生等核果類;此外,如果是過量的攝取膳食纖維,也會影響到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和利用率。

  一般均認為成人每天膳食纖維攝取不超過32公克,而幼兒每天不超過25公克,或甚至攝取達建議量的二倍,都不會造成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缺乏。但是學齡前的幼兒,如果有營養狀況不良或是吃素的兒童仍要注意,不宜攝取過量的膳食纖維。孩子有便秘情形,通常是膳食纖維及水份攝取不夠所引起。
d.耐心鼓勵孩子

  該如何增加小朋友的膳食纖維攝取量?首先必須注意家中小朋友在三餐所攝取蔬菜和水果,其份量是否足夠。如果孩子實在不愛吃蔬果,一開始必須先儘量選擇孩子較能接受的種類,孩子較不喜歡的種類則偶爾才選用,漸漸讓孩子適應之後再慢慢加頻率;並且在烹調方法上多費心,如:切碎與其他食物煮在一起,讓孩子感覺不到或無法挑出來。另外,父母也可以多運用全穀類的食品,來當作主食和點心,如:早餐吃全麥麵包或高纖的穀類早餐,點心運用全麵餅乾、燕麥片、未加工豆類等,以增加小朋友的膳食纖維攝取量。

  記得要耐心地以讚美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小朋友攝取高纖食物,避免因過於嚴厲的態度或處罰使孩子心生畏懼,這樣會事倍功半或造成反效果。除了膳食纖維之外,便秘的小朋友還必須注意要攝取充足的水份,才能使糞便較柔軟,並記得要有適量的運動,以促進腸子的蠕動,幫助糞便快速排出。其實小朋友的健康與否和飲食習慣好壞,做家長的也應該負一些責任。

  另外,父母親應從小就培養小朋友,養成多吃蔬菜和水果的習慣,並且多喝水、多運動。千萬不要因為過於寵愛,在孩子拒絕吃蔬果以及喝水時心軟,也不要因忙碌或懶散而根本不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因為您一時的疏忽,非常可能在未來造成孩子一生的隱疾,每天都得忍受有口難言的痛苦!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如何循序誘導孩子自己吃飯

對許多媽媽而言,餵孩子吃飯可真是件困難重重的民生「大」事,殊不知讓孩子願意自發性地吃飯,可是有一些小技巧的;只要能掌握要點,讓孩子自己吃飯、喜歡吃飯,其實一點兒也不困難喔!
  電視上媽媽追著孩子餵食的畫一定讓你印象清晰,這確實也是許多媽媽心裡隱隱地痛;孩子一口飯就含個幾十分鐘、或是瘦巴巴地又不愛吃飯怎麼辦?會不會有一天電視上的畫面,也會在自家中上演呢?其實,欲讓孩子養成自食其飯的習慣並不困難,只要能以愛心和耐心對待,再加上一些小技巧,相信你一定也會有個愛吃飯的寶寶喲!

a.從孩子滿五個月開始
  關於誘導的小技巧,具有相當育兒經驗的心寶園托兒所所長蕭芬表示,「時機」是非常重要的,而關於時機的掌控,則又可大略分為前置準備期和實際誘導期兩大項:
I.前置準備期:
  從孩子滿五、六個月開始學習抓握,就是為培養自食其飯習的前置準備時期;蕭所長表示,許多父母以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太小,應該什麼都不會;實際上,孩子由這個時期到約滿九個月之間,是手部抓握能力的發展期,所以這段時間正是開始讓孩子學習正確的餐具握法的最佳時機!且恰好孩子剛接觸副食品,對乳汁以外的食物有著相當的好奇;因而在一邊餵食副食品時,一邊讓孩子學習餐具的抓握,甚至是協助他自己舀取副食品食用,對奠定孩子日後自己吃飯,會有相當的效果。 

II.實際誘導期:
   孩子滿周歲後,就是讓孩子自食其飯的實際誘導期,而其中自滿一歲到一歲三個月之間,又可視之為「黃金誘導期」;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若給予以適當的誘導,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但可別想得太理想化囉,想要孩子一下就像大人一樣「吃的很完美」,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您一定得先作好心裡準備,孩子在這段時期裡,會吃得全身「髒兮兮」、「糊沙沙」的狀況,是在所難免的。
 
b.萬全的準備
  了解誘導的最佳時機之後,接下來就是準備實際應戰,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蕭所長提醒您,在應戰前一定得先作好「萬全的準備」,才能夠凱旋而歸;大致上,你應該做的準備有:

I.食物的準備
i.將食物佈置化:
   為孩子預先準備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當然是促使孩子喜歡吃飯的第一法寶;蕭所長表示,除了香氣、口感及營養的考慮外,「色」的應用是相當重要的;因而她建議在準備孩子的食物時,不妨將食物「佈置化」。例如:做各種色澤的顏色飯(分別可用胡蘿蔔、綠色蔬菜、番茄等攪成泥後拌飯,就可成為澄色飯、綠色飯及紅色飯);或是作成山丘上的樹(以小碗盛飯後,將碗中的飯倒置於餐盤上,並插上一株小綠花菜,作成小山丘狀),都是不錯的方法。
 

ii.一次給少量:
   一次給予的食物量不要太多,也是食物準備的要點之一,因為容易吃完會增加孩子吃飯的成就感;所以蕭所長建議,以多次「給予」的方式,並再加上言語的鼓勵(如:哇!爸爸才吃兩碗,可是你吃了三碗耶!你好棒喔!)孩子容易產生成就感,就會喜歡吃飯了。 

II.環境的準備
i.餐具的準備:
   準備一份孩子喜歡的餐具,也可以增加孩子對吃飯的好感。蕭所長表示,假如能帶孩子親自去選購他喜歡的餐具,將會有更好的效果;至於在兒童餐具的選擇上,目前市面上的種類非常多,但基本上還是以「平底寬口」為佳。
ii.餐墊、報紙的準備:
   前面已經提過,讓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是絕對不可能保持「整潔美觀」的,所以事前準備吃飯用的圍巾;並在餐桌上加餐墊,以及在孩子座位周遭的地板上鋪設舊報紙,可是非常重要的。 

III.時間的準備
給予預留時間:當你正認真在作一件事時,相信也不喜歡被打斷吧!同理可證,假如孩子正興致沖沖地在玩遊戲或是看卡通時,你卻強制他得中斷而立刻來吃飯,自然孩子對於吃飯這回事兒的印象也就大打折扣了;故應該在開飯前十分鐘提醒孩子:「在十分鐘就開飯囉!」或是告訴孩子:「卡通演完就要吃飯了」的方式,讓孩子有時間準備。
  有了萬全的準備之後,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就不會再一團亂了。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厭奶期的營養補給

四個月大的小寶寶會有短暫的厭奶期,這就是在告訴父母該添加副食品,父母此時除了餵奶要專心,時間不宜過長外,可以視寶寶月齡增加副食品,提供孩子充份的營養。
  現代父母難為,因為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寶寶吃得好、長得快、長得壯,但是若小寶寶的食量減退,不喜歡喝奶的時候,這可怎麼辦呢?

a.環境對寶寶喝奶的影響
  大多數的父母,都以為小寶寶每一餐都得進食一定的份量,而且要隨著月齡的增加而增加吸奶量,更甚而要多多益善。但是為人父母者,不要忘記小寶寶也是一個小小的自由個體,他們也有他們的、喜、怒、哀、樂,周遭的環境變化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也就是說:他們最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該喝多少,或是該吃多少食物。

  另外,餵奶者的心情也會影響到小寶寶的喝奶量。所以餵奶者要有愛心,並且動作要溫柔、輕快、體貼,在這樣舒適的姿勢下,小寶寶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喝奶的任務。反之,若是喝奶時間過長,試想看看,以大人來說,一杯熱茶放置一、二個鐘頭後變成冷茶就不好喝了,這也就難怪小寶寶會愈喝愈倒胃口,因為他所熟悉的奶味變了,溫度也不對了,所以每次餵奶的時間最好在二十分鐘內完成。沒喝完的牛奶應儘快喝掉,千萬不要認為再放回冰箱內就沒事。因為沒喝完的牛奶中,含有小寶寶口腔內的細菌,若是經過細菌繁殖後的牛奶,再拿出來喝的話,不但味道會變壞,小寶寶也不喜歡喝,更容易引起腸炎疾病的。

 
b.四個月大後應添副食品
  大約在小寶寶四個月大時會有短暫的厭奶期,這也就是小寶寶在告知父母親該添副食品的時候了。父母可以為小寶寶準備的副食品有:0-6個月可供給嬰兒麥粉或麥精片、柳丁汁、橘子汁或蕃茄汁;7-9個月可供給蛋黃泥;7-9個月可供給蛋黃泥、菜泥、水果泥、麵包乾、肉泥或肝泥;10-12個月可供給蒸全蛋。除可為小寶寶補充營養外,也可訓練小寶寶咀嚼能力,並習慣固體食物,所以在時間上可於小寶寶四個月大時,開始提供副食品。

  父母親若是加些創意也可以產生許多簡易的食譜,例如:「吐司加豆漿」-吐司邊綠去除,再用烤麵包機烤至焦黃色硬酥狀,再切成大約兩公分的小方塊,倒入適量豆槳中,即適合七個月大以後的小寶寶食用;也可於木瓜盛產的季節,用湯匙刮取果肉,再加入溫開水拌奶米粉或麥粉,如此就成為「木瓜奶昔」了。


c.寶寶的特殊厭奶狀況
  只要小寶寶的精神好,而且會玩、會笑、並且體重也穩定的增加,就算是小寶寶有短暫的厭奶現象,也是沒有關係的。但是若有下面情況的厭奶情形,就需要注意了。例如:發燒、呼吸伴有喘鳴聲、嘔吐、拉肚子,此時就要注意到小寶寶是否有扁桃腺發炎、氣管發炎、腸炎等的疾病,應儘快帶小寶寶就醫診治。

  所以父母親要添加適合寶寶月齡的副食品。如果父母準備妥當,讓小寶寶逐漸習慣,就可以保持小寶寶的健康與營養,以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1-3歲的幼兒飲食

爸爸媽媽們要怎麼樣才能來判斷,家中的寶寶是不是太胖了呢?在這裡提供給各位爸爸媽媽一個評量表,為他們將來的成長奠下穩健的基礎,讓寶寶們能在充滿活力之下聰明學習。
  與十幾年前相比,現在的寶寶平均身高多了百分之三,但體重卻增加了百分之十。胖娃娃愈來愈多了,爸爸媽媽們要怎麼樣才能來判斷,家中的寶寶是不是太胖了呢?而現今的幼兒在營養方面又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呢?

在這裡提供給各位爸爸媽媽一個評量表,您可將家中寶寶的身高、體重,合併考量一下,也就是您可將家中寶寶重高指數,與標準重高指數相比較,就可以知道您家中的寶寶是不是一個胖寶寶或瘦寶寶?也可以由此而得知,是不是應該要重新調整您家寶寶的每餐飲食量?要知道寶寶的重高指數,則要先求得寶寶的重高常數。

重高常數=體重(公斤)÷身高(公分)

重高指數=重高常數÷標準重高常數

  標準重高指數在0.8-1.2時是屬於正常的範圍,如果重高指數小於0.8,其體位狀況屬於是瘦弱的;若重高指數大於1.2時,則是肥胖了。例如:有一位1歲2個月的小女孩,她的身高是90公分,體重是12公斤,那請問她的體位在何級?解答:她的重高指數=(12÷90)÷0.121=1.102。所以她的體位是屬於正常的範圍。

  雖然說市面上有著各式五花八門的食物,但是爸爸媽媽們別忘了,事實上在這時候的寶寶們,是正值肌肉組織發育、骨骼生長、體格發育、運動機能發達,活動量加、體能消耗很大,並且對周遭的事物感興趣、好奇心又大的時期,常常會玩得造成不專心進。食所以在這個階段為寶寶們調配適當的營養,並養成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是相當重要的。至於1-3歲的寶寶們,他們一天的飲食份量需要多少呢?建議您們可以參照行政院衛生署所提供的1-3歲幼兒飲食指南及飲食須知,以為家裡的寶寶營養把關。

1-3歲的幼兒每日的飲食需要注意,將每日的營養素平均分配於三餐,點心用來補充營養素及熱量,且食物的「質」應優於「量」的考量。奶類、蛋類、肉、魚、豆類是蛋白質主要來源。牛奶每天至少應飲用二杯,蛋一個,魚、肉、豆類共約1兩。其中牛奶(可包括豆漿)能提供豐富的鈣質,蛋還有鐵質:肉類可用動物的肝臟替代,它可以提供鐵質、維生素A及B12。蔬菜類一天共需要二碟,其中至少一半來自於深綠色及深黃、深紅色蔬菜,因為它們所含的維生素A、C及鐵質都比淺色蔬菜高些。五穀根莖類的需要1-1碗半的米飯,可用稀飯、饅頭、吐司、小餐包、麵條、玉米粒、番薯、馬鈴薯或麥粉等加以替代,烹調用油需要1湯匙,水果類需要1/3-1個。

  在此再一次的提醒爸爸媽媽們,您們對寶寶的成長及學習,有著極重大的影響力。若想要當個現代的好爸爸、好媽媽,那麼就要在寶寶的飲食方面多花些心思,烹調出讓寶寶喜歡,能使寶寶的胃口常開的菜餚及點心,這樣子寶寶才能在充滿活力之下聰明學習,以為他們將來成長奠下穩健的基礎。

寶寶重高指數評量表
性別:男
足歲年齡 標準重高常數
1歲 0.128
1歲3個月 0.133
1歲6個月 0.137
1歲9個月 0.138
2歲 0.140
2歲6個月 0.143
3歲 0.149

性別:女
足歲年齡 標準重高常數
1歲 0.121
1歲3個月 0.128
1歲6個月 0.130
1歲9個月 0.133
2歲 0.135
2歲6個月 0.139
3歲 0.143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嬰兒長牙後的營養需求

寶寶大約在六個月大時開始長牙,而這時腸胃機能也更加成熟,餵奶已無法供應寶寶一日所需,媽媽可視寶寶發育狀況,提供蛋白質及五穀根莖類食物
  當小寶寶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媽媽會發現他的下顎有兩點白白硬硬的東西,原來是小寶寶開始長牙了;除了享受小生命帶來的喜悅外,媽媽們請別忘了,兩顆可愛的小白牙是要提醒我們:光是餵奶(奶或配方奶粉)已經是無法供應小寶寶快速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媽媽應該要開始去準備一些半固體食物給小寶寶吃,並開始準備斷奶了。(註:斷奶並非不讓小寶寶再喝牛奶,而是以一般的固體食物為營養的主要來源)。

 
a.長牙寶寶可吃的食物

  相信媽媽們在小寶寶四個月大的時候已經開始添加一些固體的食物,如米、麥糊、蔬菜湯、果汁等;通常,寶寶約在六個月大時開始長牙,而這個時候寶寶的腸胃消化機能也更加成熟,且有咀嚼能力,加上因為長牙的關係而喜歡亂咬東西,所以這時期媽媽們可新添加供應蛋白質的蛋豆魚肉類及稀飯、麵條、吐司麵包、饅頭等五穀根莖類食物,在食物質地上,可視寶寶的發育狀況,由流質(湯汁)或半流質(糊狀)轉換成半固體(泥狀)或固體。


  雖然寶寶可以開始吃一些固體食物,但這時期的寶寶仍然是以奶類(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為主要的營養來,源所以建議媽媽每天餵四次奶,另二餐給固體食物;當我幫嬰兒準備食物時,應包括:蛋黃、豆、魚肉肝類、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等四大類食物。各類食物可提供的營養素及每日建議食用量如下表(以七至九個月之寶寶所需之營養為例)。

7-9個月寶寶所需營養

  蛋豆魚肉肝類 五穀根莖類 蔬菜類 水果類 奶類
主要營養素 蛋白質
脂 肪
鐵 質
鈣 質
複合維生素B
維生素A 醣 類
蛋白質
維生素B 維生素A
維生素C
礦物質
纖維質 水 份
纖維質  
一天食用量 1-1又1/2份
1份量:
=蛋黃泥2個
=豆腐一塊
=魚泥1兩
=肉泥1兩
=肝泥1兩
*蛋黃一天最多一個 2又1/2-4份
1份量:
=米糊1碗
=麥糊1碗
=稀飯半碗
=麵條半碗 1-2湯匙
各種水果之汁或泥 1-2湯匙
各種水果之汁或泥 每天四次
營養素功能 蛋白質:骨骼牙齒細胞的成長需要大量蛋白質
脂 肪:供應能量
醣 類:供應能量
礦物質:調節身體代謝
  鈣:與牙齒骨骼生長有關
  鐵:與造血有關
維生素:調節身體代謝
  A:保護視力保持上皮組織完整
  B: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C:天然抗氧化因子,可維護寶寶正常的生化代謝,幫助鐵質吸收
纖維質:促進排便
 
b.食物選購注意事項

  媽媽在為寶寶準備固體食物時應每次只試一種新食物,添加時也應該由少量開始,若寶寶能適應再慢慢加量、濃度;並以多種食物輪流餵食。另外在購買和烹調蛋、魚、肉、肝等食物時,切記一定要新鮮且煮熟以免發生感染及過敏現象。若要給寶寶吃蛋黃每天最多只能一個,而蛋白最好等寶寶滿十個月以後再吃。在水果方面最好選擇橘子、柳丁、蕃茄、香蕉、木瓜、蘋果等皮殼容易處理,寶寶開始長牙的這階段,是培養其一生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父母勿讓寶寶習慣吃重口味而影響健康。

 
c.一日食譜之舉例

  知道如何選購副食品外,對於寶寶一日飲食的分配為人父母可得好好斟酌一下了,如何將流質與固體食物做一個適當的搭配呢?以下提供一份食譜供媽媽們作為參考,希望媽媽們能有效給予寶寶一日所需的均衡營養。

早餐: 麥糊1/2碗、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
早點: 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
午餐: 蛋黃銀魚蔬菜粥、葡萄汁1湯匙
材料: 莧菜嫩葉1湯匙、勿仔魚1/2兩、蛋黃半個、稀飯半碗
作法: 莧采取嫩葉,洗淨剁碎;勿仔魚也洗淨剁碎,蛋黃煮熟壓碎,一起加入稀飯煮熟即可。(勿仔魚含豐富鈣質,蛋黃可供應鐵質)
午點: 母奶或嬰兒配方奶粉
晚餐: 什錦細麵、蘋果泥1湯匙
材料: 魚肉泥1/2兩、肝泥1/4兩、胡蘿蔔泥1/2湯匙、菠菜1/2湯匙、細麵線1/2碗
作法: 魚肉、肝去筋剁成泥狀,胡蘿蔔先蒸熟後壓成泥狀,菠菜取嫩葉洗淨剁碎,加入麵線中煮至熟爛。(肝及胡蘿蔔均可提供豐富維生素A)
晚點: 母奶或嬰兒配方奶
  嬰兒最主要的食品是母乳或配方奶粉,但隨著寶寶的長大尤其開始長牙後,營養上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嬰兒成長的速率是非常驚人的,使用副食品除了營養外並增進嬰兒吞嚥與咀嚼能力,並且讓嬰兒逐漸接受成人飲食的色香味與質地,為一生飲食習慣與健康奠定基礎。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如何幫助寶寶順利斷奶?

當寶寶長大到四-六個月時,已經具備吞嚥能力,而消化系統也逐漸發育成熟,僅以母乳或配方奶似乎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此時如何幫助他順利斷奶,添加其他的副食品將顯得十分的重要與必要了!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對副食品的需求愈來愈多,此時就是幫寶寶離乳的重要時機。「離乳階段」指的是,寶寶即將脫離單純以母乳或配方奶粉為主食,而逐漸增加其他流質、半固體、固體的食物攝取。雖說斷奶時期已逐漸減少奶量攝取,然而也須注意每天須喝適量的奶水,以提供鈣質及其他營養素。

  幫寶寶離乳的最佳時機因人而異,大約是四-六個月左右,因為,此時大多數寶寶的神經發育大致成熟,再加上阻嚼的功能漸漸出現,所以可以適當地為寶寶添加副食品。至於為什麼要幫寶寶離乳呢?除了要提供適合寶寶生理狀況所需的營養及食物型態之外,並可訓練寶寶吞嚥及咀嚼能力,讓他漸漸適應固體食物,以期到一歲之後能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當然也可建立他早期飲食習慣,並經由口腔的咀嚼中,訓練孩子發音的動作。所以,廖宏才醫師提醒父母,當寶寶神經發育已成熟時,就該儘早訓練寶寶斷奶。

a.0-12個月飲食特性

  要幫寶寶斷奶,首先我們先要了解0-12個月嬰兒的飲食特性:

※ 四個月以前的寶寶完全以母乳或配方奶粉為主食,廖宏才醫師補充說,此時依寶寶的需要給予開水,但不建議給寶寶喝葡萄糖水,因為葡萄糖水的甜味只會慣壞了寶寶吃的壞習慣。
 

※ 四個月-六個月已有咀嚼能力,可開始添加副食品,當父母餵寶寶吃五穀根莖類時,最好先以米糊餵食,待寶寶適應米糊之後,再餵麥糊及其他五穀根莖類。飲食型態必須為湯汁或糊狀。
 

※ 七個月-九個月會漸漸用手拿東西吃,飲食內容應包括蛋豆魚肉類、五穀根莖類、蔬菜類及水果類,每類任選一種輪流餵食,廖宏才醫師強調,蛋類的給予,應先從蛋黃開始,待寶寶一歲之後再餵食蛋白;另外也須避免讓寶寶吃有殼的海鮮食物,以免導致過敏。
 

※ 十-十二個月的寶寶已可自己進食,建議家長應儘量讓寶寶自己吃飯,並教導孩子如何使用湯匙、杯子等器具。而此時的食物型態已經可完全轉換成固體了。
 
b.有那些技巧可幫助寶寶順利斷奶?

  I.一次以一種食物為限

  一次只能餵食一種新的食物,且應由少量開始試吃,濃度也應由稀轉濃,約一週後再給予另一種新食物,以免增加寶寶胃腸的負擔。若寶寶對食物排斥,可先試著餵食三-五天,之後如還不能接受,再換其他相類似種類的食物。

II.將食物以湯匙餵食

  父母最好將固體食物盛裝於碗或杯內,再以湯匙餵食,藉此讓寶寶適應大人的飲食方式。
III.固定在某一特定位置

  在餵食副食品時,最好讓寶寶採取坐姿,並讓他習慣坐在某一特定位置,久而久之,當寶寶坐在此位置時,就知道要吃副食品了!

IV.允許孩子碰觸食物

  父母應允許寶寶去碰觸食物,如:抓、捏、摸食物,不要因為怕弄髒寶寶的衣服,而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進而使孩子對副食品產生抗拒感。建議父母可幫寶寶圍上圍兜,並在地上鋪上報紙。

V.適時、適當的給予

  不要在寶寶剛喝完奶時,就要再餵他吃副食品,這樣孩子多半不會接受的;給予副食品的時間最好在寶寶肚子餓的時候。此外,也不要在小孩生病的時候斷奶,例如:孩子在六個月時生病,不要堅持一定要開始斷奶,可延後半個月或一個月再開始斷奶,如此較容易成功。

VI.將食物放進容易吞嚥處

  可將食物放置在舌頭後三分之一處,以使食物容易吞嚥,因為舌頭的前三分之一處有逐反射行為,很容易將食物吐出。

VII.隨時注意寶寶生理狀況

  每吃一種新的食物時,應注意觀察寶寶的皮膚及糞便狀況。若餵食三-五天後沒有不良反應(如:腹瀉、嘔吐、皮膚潮紅或出疹症狀),才可換另一種新的食物;倘若糞便或皮膚發生異常現象,應立即停止食用該種食物,並帶寶寶至醫院診斷。

VIII.隨時給予鼓勵

  父母宜時常給予孩子鼓勵、稱讚,增加孩子接受新食物的意願。當然,若孩子堅持不肯吃某些食物時,父母也不要強迫,以免造成反效果;另外,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期望孩子會很快地全然接受新食物,因為期望愈大,愈容易受挫折。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新生兒的飲食

  新生嬰兒最先嚐到的食物是母奶或牛奶。吃奶不但可以消除肌餓,還帶給他本能的滿足和愉快。餵奶時,母親的身心應盡量放鬆,藉以獲得片刻的休息。第一個月每三至四小時餵奶一,以後由於每次的食量逐漸增加,可慢慢減少次數。餵過奶後,要把嬰兒抱起,讓他靠在你的肩膀上,輕輕拍打他的背部,讓餵奶時嚥下的空氣吐出來,以免肚子脹疑不舒服、吐水。
  維生素C有助嬰兒的發育,餵食果汁是提供維生素C最好的方法。開始時每日餵-食湯匙的果汁,以一湯匙的冷開水稀釋後再餵食。隨著嬰兒的成長,果汁的分量可逐漸增加。到了兩個月,每天可以餵食四湯匙果汁;八至十個月時,可增加到六湯匙。至於應餵食那些果汁,要餵食多少分量,因水果產季不同,應請教醫師或營養師。

  通常嬰兒出生兩三個月後,就可以餵食固體食物。剛開始時,可用麥片粥或煮熟的蔬菜,放少許在湯匙尖端,伸向嬰兒的嘴唇,他就會張嘴吮吸進去。如果要增加固體食物的種類,每次只能增加一種,逐次漸增。

  A.穀類食物:

  以麥片粥、米粥為主,可用他吃的奶或開水沖稀後再餵食。剛開始時特日餵食一湯匙,以後逐漸增加分量,六、七個月大時,每日可餵食一至二次,每次二至五湯匙。
 

  B.水果:

  買回來後,洗淨、搗碎或打成果汁、過濾,再餵食。也可以水果罐頭取代,雖然省事,但維生素C多已損失,還是以新鮮水果為佳。應該餵食那一類水果,可請教醫師或營養師。
 

  C.蔬菜:

  以纖維少而帶有香味的蔬菜為佳,例如:紅蘿蔔、豆類、菠菜、南瓜等。要經過洗淨、煮熟、搗碎等過程再餵他。應該餵食那些蔬菜,要餵食多少分量,可視產季請教醫師或營養師。
 

  D.蛋類、肉類、魚類:

  三至五個月後,便可開始餵食煮熟的蛋黃;在嬰兒開始要長牙齒時(約六個月),便可開始餵食絞碎的肉類;一周歲後,可餵食魚類,但要把魚刺和骨頭去除。餵食的分量,剛開始時要少,以後逐漸增加。
  以母奶哺乳的嬰兒,斷奶不可太急,一周歲前是比較恰當的時機,先要從改變他的飲食習慣著手。長至六個月後,可以杯子放少許牛奶或果汁,讓他自己進食,養成習慣後,逐漸減少餵奶的次數,斷奶就比較容易了。

  一周歲前後,嬰兒已可進食牛奶、水果、蔬菜、麥片粥或米粥、蛋類、肉類、魚類等,且已逐漸養成一日三餐的習慣。這時可逐漸開始直接由餐桌上取食物來餵,他不必特別烹調,並可開始進一步幫助他學習自己用手指去取香蕉片、紅蘿蔔一類的食物。

  嬰兒通常在六個月前後,開始長出第一顆牙齒,到了一周歲時,大致可以長出六顆牙齒。在長牙齒期間,他的食慾可能會減退,或因疼痛、發癢而啼哭,有時會發燒。這時候,可拿烤麵包、奶嘴一類的東西讓他咬,可以使他平靜下來。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孩子偏食怎麼辦?如何在食物上下工夫?

  目前有些孩子在飲食上有偏食的問題,即不喜歡吃蔬菜與水果,攝取過量的糖分(糖果、甜點及飲料);油炸食品(速食餐、炸薯條、炸雞、炸魚排、豬排等);又吃太多的肉類和吃得太鹹。長期偏食是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因此從小就應該好好的養成健康的飲食方式及適當運動習慣。如此到中年時才能減少或避免多種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 糖尿病、肥胖、心臟病、中風、癌症及骨質疏鬆症等。
  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有些是不能改變的因素,例如年齡、性別、遺傳因子、生態環境等,但有些因素是我們可以加以掌控的,例如飲食及生活方式。總而言之,只靠飲食是不能使我們完全健康,但是只要基於適量、多變化之均衡飲食是可以保持並促進我們的健康。

a.改變偏食習慣

  飲食習慣的改變是會受到強烈反彈及遏阻。但我們身為父母者要有愛心、耐心來對待小孩偏食的惡習。比如說,開始幾週每天先多吃一份水果或蔬菜。然後開始把豬排、牛排或雞肉之攝取量逐漸的減半,或者是把小塊的肉切成肉絲而與蔬菜熱炒,如有些蔬菜小孩不喜歡吃的,可以把它切成小塊或絲狀而與小孩喜歡吃的菜餚混合烹調,使小孩不易把它挑出。子孩喜愛及不喜愛的水果也同切樣地切成小塊而以什錦水果方式供,食或加果凍而成水果凍來食用。烹調食物時也可多採用蒸、水煮、滷烤、燉、涼拌來減少油脂之用量。這樣慢慢的加以改變成為習慣,如此一來即會比一下子來的大改變,成功的機率會增加很多。

  因此,聰明的父親,不要迷信高價位的粉或只憑著口耳相傳的口碑,您不妨親自走一趟超市,對架上各式奶粉作一番認識。我們可詳細閱讀罐上的營養成份表與說明,不要一下子買過多的奶粉回家;在寶寶適應階段中,按照標示沖調,勿過濃或太淡,合宜的調整。至於在量上,我們會發現不同的個別差異,一般換算的標準也不用太墨守;有一些孩子出生體重不到3千公克,但到滿月之後,由於適應良好,體重也出現大幅的成長。所以一般父母,四小時的定時定量,並不一定非要如此不可,只要寶寶獲得充份的吸收,是比其他更為要緊的。

 
b.保持「吃飯配菜」非「吃菜配飯」的習慣

  我們要明白,人體每天所需的總熱量之63%應來自碳水化合物(澱粉),而油脂為25%及蛋白質12%最為理想。米飯、麵食含有豐富之澱粉及多種必須的營養素,應作為我們三餐的主食。(請記住,油脂每公克之熱量高達9大卡,而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只各供4大卡熱量,而酒精熱量則為7大卡)。

 
c.均衡飲食配合適量運動

  人類既為哺乳動物,身為動物而不動,是違反天然生存條件,為了好好地活下去,運動是必需的。因此中文之「活動」真諦是奧妙而又正確的人生哲理。均衡飲食固然重要,但運動是可以促進健康飲食的好處。因為運動可以幫助人體保持健康體重、理想的膽固醇濃度,又可以維持正常血壓及改進骨骼之密度。運動可避免結腸癌,因為運動可加速食物營養分之運輸,減少廢物中有害物質與結腸之接觸時間,以減少結腸癌之機會。運動可促進胰島素有效之利用血中之糖分以防止糖尿病之發生。因此,為了保持健康,除了注意均衡飲食而不偏食外,運動是不可缺少的。

 
d.每日飲食簡單準則
五穀根莖類:3-6碗(多吃澱粉質,約200公克/碗)

  蔬菜類:最少三碟(100公克/碟)

  水果類:最少二個(種)水果。

  蛋、豆、魚、肉類,四份(30公克魚肉/份,蛋一個/份,豆腐一塊/份)

  奶類:1~2杯(240cc/杯)

  總之,健康飲食要以少油、少鹽、少糖、少加工、新鮮、適當為原則。因為世上沒有一種完美的食物包含有人體所需之多種營養分,因此偏食是危害人體的。

 
e.以身作則建立健康飲食基礎

  父母及師長要以身作則,不要偏食、不暴飲暴食或狼吞虎嚥。飯前不要吃甜點以免破壞食慾。也不要有不良嗜好(如抽煙或不節制的喝酒)。少吃營養不均的垃圾食品,並要多喝白開水。(市售飲料含有高量的糖份,只會令小孩蛀牙,而糖份除高熱量外又沒有什麼營養份)。愛心與恆心陪伴孩子踏出穩健的每一步,使我們的孩子與家人,都能擁抱健康幸福的人生!

 
f.以感恩心共享晚餐

  目前父母多半是上班族,只有晚餐才有機會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促進家人之溝通及親情,飯前如能禱告以感恩之心用餐。寧馨及和諧氣氛可助食慾,並促進食物之消化及吸收。期盼小孩能跟隨父母之身教用餐而不偏食。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建立好的飲食習慣

  兩歲以後的孩子,生長比一歲以後較緩慢,但由於活動的增加與成長的不同,有時會出現食慾減退的現象,或是有拒食的情形發生。此時,父母的態度要保持平靜與坦然,運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或注意平日零食的供給,不要讓飲食成為一種交換的條件,或要脅的一種關係,所以,建立一套飲食的習慣,使孩子在生活中養成。

I. 養成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刷牙。
II. 進食時要細嚼慢嚥,且不邊吃邊玩。
III. 注意用餐氣氛,在輕鬆愉快的情形之下用餐。
IV. 飯前飯後不作劇烈的運動。
V. 不吃掉落在桌上地上的食物。
VI. 注意用餐的禮貌,用完餐後學會將餐具收拾好。
VII. 不用手去抓取食物。
VIII. 學習自己進食,不用老師、父母餵。
IX. 養成吃飯時不說話的習慣。
X. 餐前不吃零食。
  談到零食,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吃呢?2-3歲的寶寶,除了每日攝取2-3杯的奶類外,在兩餐之間,父母親可視情形給予一些點心,在飯前兩小時以不影響下一餐為原則,量不宜過多。您可以選擇當季的水果、蔬菜、牛奶、蒸蛋、豆花、豆漿、自製的三明治;夏天的午後,可以選擇製作布丁或果凍,既可以促進孩子的食慾,又可達寓教於樂的目的。

  至於,一般的糖果、洋芋片、薯條、汽水、可樂、巧克力與炸雞,平日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如果孩子真的吵著要吃,例如,薯條或是炸雞,可以改用烤的方式來取代油炸。

擁抱健康的人生

  健康從小紮根,期待父母親以身作則,做好的榜樣,用耐心、關心替您的孩子的成長健康把關;用愛心與恆心陪伴孩子踏出穩健的每一步,使我們的孩子與家人,都能擁抱健康幸福的人生!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速食飲食的飲食革命

  歐美文化交流所產生的飲食多元風貌,在孩子的生活中,卻是可樂、薯條、玩具、漢堡的飲食方式。很多家長明知道孩子吃入過多的油炸食物、垃圾食物,是毫無營養價值的;但仍帶著孩子趨之若鶩。像這樣的速食風氣似乎成為一種習慣,但是仔細去評估一份餐點的營養,驚人的高熱量與油脂,幾乎占了一大半,剩下的只是碳水化合物與糖份、調味,這些都不適合孩子食用。

  以可樂、果汁為例,不但添加了許多人工色素與甘味,還滿足味蕾,這些均不是好的食品;如果家長真的只是偶爾為之,不過份依賴,相信孩子過度肥胖與偏食的行為,也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造成偏食的原因,一方面來自味覺的發達,二方面是因為對食物知識的增加。以一個兩歲的孩子為例,他所能認識的食物以及名稱,均來自於生活中成人的給予,除此之外,他也能判斷出食物的滋味,如果父母只一昧地給予孩子某種食物,不多變化烹調與食物的類別,久而久之,孩子便容易養成慣性。因此,若想要改善孩子偏食的習慣,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只是單純的扮演給予的地位,我們所能做的還有:

I. 注意食物的選擇,選擇新鮮且良質的食物。
II. 豐富食物的變化,善用食物作顏色上的搭配,以增進食慾。
III. 改變食物烹調的方式,把孩子不喜歡的食物,改變外形或切成小丁,加入炒飯中或包入水餃裡,使孩子漸漸接受。
IV. 善用孩子模仿的特性,讓孩子與成人一起進餐,透過成人與其他的孩子示範,引起進食的動機,使孩子勇敢的嘗試。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副食品添加準則

  四~六個月的寶寶是添加副食品的好時機,因為,此時期的寶寶已經可以坐在媽媽的懷中,體內的消化器官功能也漸漸開始了,溢奶、吐奶的情形也改善許多,此時,可以開始添加用新鮮水果所搾的果汁,但須先稀釋然後再餵予寶寶。此外,煮熟的菜湯、米湯、米糊、麥糊,都可漸次讓寶寶嘗試,惟添加的方式,先由液體→半液體→泥狀食物,並且,一次只以添加一種為原則,待寶寶適應之後再更換另一種。

  七~九個月時期寶寶,已經有良好的吞嚥能力,且有的已經開始長出牙來了,除了在奶量上可以增加外,在食物的選擇與添加上,也應儘量去避免油膩、粗糙的,或是添加任何調味的食品,應讓寶寶嘗到食物的原味。長牙時期的寶寶都較喜歡咬啃,這時您也可以用烤過的土司取代市售的磨牙餅;但在副食品的製作上,要注意衛生、新鮮度、食具的清潔,與須現做現吃的原則為要。

  十~十二個月時期的寶寶,可以開始讓他接受固體食物,學習自己進食。十~十二個月時期的寶寶,可以開始讓他接受固體食物,學習自己進食。十~十二個月的寶寶,可接受全蛋、固體的食物,五大類的食物,攝取時要力求均衡。為了豐富副食品的內容,也可嘗試多種不同的搭配,以麵、飯、粥交替的方式,除了豐富口感外,更能促進食慾;在態度上,父母切莫操之過急,一湯匙一湯匙的推進。在湯匙選擇上,往意容易清洗,表面平滑易於入口,慢慢練習,並提供輕鬆愉快的用餐情緒;如果逢遇寶寶不舒服,或出現反抗拒食時,則勿勉強為之,隨時注意寶寶進食一種新食物之後的反應,如皮膚、糞便有無不適的情形。

  一歲以後的寶寶,父母親注意到換奶的問題,一方面是通常一歲以後的幼兒,活動力大為增加,原本所吃的食物,恐怕需要作一些調整與加強,除了每天仍需要乳類的供應外,幾乎可以和成人一樣,但太過辛辣的、太硬的,以及過多的調味仍屬不宜。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母乳與配方奶粉的選擇

給嬰兒最佳的飲食調配  

隨著經濟生活的改善與教育普及,現代的父母親已經不再像以往觀念,對孩子的飲食健康方面,不但要求在量上,希望給予孩子無匱乏的需求,更要求物質上講究營養。然而,每一個階段的孩子發展都不相同,需要的也不一樣,父母若能掌握住孩子每一個階段的哺育重點,選擇自然、衛生的飲食,相信必能輕輕鬆鬆的獲得孩子的健康!

  出生期的嬰兒,母乳當然是最好的營養品。母乳可是上帝為小寶寶準備的禮物,母乳是天然的食物,她不但經濟、衛生、安全、方便,更符合小寶寶的需要,尤其是母乳十分容易消化,不易嘔吐、過敏、腹瀉,當然,還包括了促進親子親情的好處。在台灣地區,雖然哺育母乳的觀念已漸受到重視,但相較於歐美其他國家,母親親自哺乳的普及,仍然需要多加努力。儘管如此,許多母親由於身體因素,不能親自哺乳,卻也選擇母乳化的嬰兒奶粉,然而,面對市售林林總總的品牌奶粉,父母親究竟又如何選擇呢?

  0~6個月的BABY除了母乳外,大都嬰兒奶粉為主,而嬰兒奶粉的內容,主要多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分配比加以調整,使其儘量接近母乳的成份,但要注意的是,有些牛乳中富含的過量蛋白質,並不適合小寶寶。雖然,蛋白質為人體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過多的蛋白質,卻也是容易引起小寶寶的身體負擔。

  因此,聰明的父親,不要迷信高價位的粉或只憑著口耳相傳的口碑,您不妨親自走一趟超市,對架上各式奶粉作一番認識。我們可詳細閱讀罐上的營養成份表與說明,不要一下子買過多的奶粉回家;在寶寶適應階段中,按照標示沖調,勿過濃或太淡,合宜的調整。至於在量上,我們會發現不同的個別差異,一般換算的標準也不用太墨守;有一些孩子出生體重不到3千公克,但到滿月之後,由於適應良好,體重也出現大幅的成長。所以一般父母,四小時的定時定量,並不一定非要如此不可,只要寶寶獲得充份的吸收,是比其他更為要緊的。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