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百聽不膩,百看不厭--談嬰幼兒的重複閱讀行為

您是否對孩子一再要求念或看同一本書感到厭煩,其實,重複閱讀行為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常聽許多父母抱怨:「為什麼孩子一直要重複地看某一卷錄影帶,玩某一種遊戲,更麻煩的,有時還要我一直念某一本故事書?」在幼兒的重複要求下,爸媽念得是「嚼之無味」,愈念愈煩,不由自主嘀咕起孩子怎麼這樣「固執」或「一成不變」!在重複共讀的經驗裡,孩子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學習。

I.「學習躍進」發生在重複行為後

  嬰幼兒「喜愛重複」的行為,不是個案,而是他們專屬的特性。
  較細心或替孩子做成長記錄的父母應可發現:嬰幼兒的重複行為總會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的某天,出現了學習上的躍進。也許是他突然會抓住物體、會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翻身了......。

  在親子共讀中,這種「突然」發生的學習躍進,也會在他不斷地要求成人重複閱讀的行為後出現。我們可以這麼說,在重複共讀圖書的環境裡,作人所提供的,一如蓋房子所使用的鷹架,嬰幼兒可順著這鷹架,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磚,並在發展成熟之際展現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複共讀中,以行動或語言來表示他已獲得或學會的某些東西。例如:看到這一頁有牛,他就會哞哞地叫,表現出他知道這一頁的內容。或當他們察覺該書是以有韻律的文字組成,就會主動地唸出句尾的韻字,像我的女兒寧寧在17個月大時,我和她共讀《晚安,月亮》一書,她每每主動念出「......and a comb and a brush and a bowl full of mush......」這;句子中的〔sh〕音,而且把音拖得很長。

  有的幼兒還會突然背起整段的童謠:「滴答滴答下雨了,滴到寶寶的鼻尖上了!」;或者他們在學會掌握閱行為後,也能聯結故事情感和本身的經驗,像寧寧在2歲半時,拿起《野獸國》,便一頁頁、半背誦半嘟噥地編詞念完全書,還問我:「要不要看『麥斯想媽媽很難過』那一頁?」並努力地翻找該頁。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不該孩子受挫的拒絕法

  雖然嬰幼兒喜愛成人一再地讀某一本書給他聽,但若要成人不厭其煩地照做,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當你在某天、某時,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絕的挫折時,建議您利用以下方法:
1.您只須慢慢地、一頁頁地翻書中圖片給幼兒看,對孩子的問題則簡短答腔。只要一會兒功夫,嬰幼兒通常就會失去下再看的興頭,但卻不會失去明天再讀的興趣。
2.當您察覺嬰幼兒想要求再讀,可在念完書時,趕緊轉他的注意力。
3.可反問孩子:「你從書上看見了什麼?」或請他們自己「唸」給你聽。有經驗的成人都知道,幼兒可以自己嘟噥嘟噥、煞有介事般地念起書來。把被重複要求的對象轉回到幼兒身上,他們大可在一讀再讀後,而自行決定結束該次的閱讀經驗。
4.直接誠懇地告訴幼兒:「爸爸(媽媽)累了,現在不想再念。」大人誠實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坦誠不只是一種「美德」,也是一個習慣。孩子從小獲得大人坦誠的對待,就有機會學習坦誠的方法和態度。父母對孩子坦誠,往往會很驚訝地發現,即使是一歲多的幼兒,也常常能尊重您坦誠相告下的決定。

III.在愛中進行重複共讀

  曾聽見一位父親像拆穿西洋鏡般地說:「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拿書要我念,其實他只是想得到我的注意力罷了!」這位父親說的雖是實情,但其實他的孩子想要表達的訊息是:「請你愛我!」
  嬰幼兒從重複行為中獲得成長,成人在提供嬰幼兒重複行為的環境中灌溉孩子的生命;孩子絕非固執,成人更非安排一個呆板的環境。在一讀再讀的親子互動裡,不但有愛,還應和著人類成長的規律和需求!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兩歲兒的自言自語

您的孩子有自言自語的現象嗎?別擔心,這只是孩子自我中心語言的一種表現。

  一歲七個月大的亞亞在馬路上看見小狗時,不管旁邊有沒有人,都會指著牠說:「狗狗!」玩耍的時候,不論是自己一個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也都會邊玩邊笑,咕咕地自說自話,甚至睡覺前也會嘀嘀咕咕上好一陣子,才漸漸進入夢鄉......。孩子的自言自語深具發展意義喔!

I.用自言自語控制行為

  像亞亞這樣自言自語的現象,常可在幼兒遊戲、動作中,或是處於困難的狀況時發現。幼兒從一歲後期到二、三歲時,常會邊玩邊自言自語,此時的自言自語不一定具有任何意義,也不是為了溝通。
  兒童教育家皮亞傑(Piagct,J. )認為,孩子的自言自語是屬於自我訓練的語言行為,其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小孩未能完全區分字眼所代表的意義,使言語變成了另一種活動。

  心理學家高斯基(Vigotsky,J.S.)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小孩透過大人告知「言樣做」、「那樣做做看」等,學會知的行動經驗,而對自己發出「我要如此做」的語言,這種「外在語言」的形式,便是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往後便會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自言自語」,是深具發展意義的! 

II.學會使用文字符號

  孩子邁入兩歲後,逐漸從感覺運動期過渡到前運思期(2-5、6歲),此階段孩子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學會使用符號,例如,指著小狗說「狗狗」,這個舉動即表示他已將字詞與它所代表的動物做連結。一旦象徵性的思維能力出現,孩子就越來越靈活於讓一件物體具有許多假想的代表意義,並透過模倣、繪圖、或幻想、語言等表達方式,將過去已瞭解的關係表現出來,並在想像的世界中表達及抒發這些情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遊戲中常自言自語的孩子,漸漸變得能將他人納入自己的遊戲中,將遊戲的中心從自我轉移到他人,因而自言自語的現象會逐減少。

 

III.展開社會性遊戲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的自言自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由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約一歲半時,開始會對別的小朋友表示關心,但僅限於用眼睛追逐他們的活動,或緊跟在後面跑來跑到。
  到了兩歲,小孩之間的互動形態,仍屬「平行遊戲」,例如:喜歡加入許多小孩之中,但只是在旁邊看著別的小孩玩耍,或是在團體中高興地自個兒玩自個兒的。

  到了2-3歲,孩子在遊戲中會逐漸使用有限的語言來建立和維持協調性的合作關係,但仍缺乏合作的本領,只是試探性地注意對,方尋求種一起玩耍的方式,像是互相追來追去、邊跑邊笑這類簡單的遊戲。

  3歲以後,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需求增強,交談機會自然就增加了,因此,父母不要過於擔心。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這是我的

兩歲幼兒總是被冠上「小氣」與「霸道」,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2歲半的小柏抱著娃娃走近玩具瓦斯爐時,順手將手中的娃娃放在地上,準備拿起鍋鏟妙菜。同班的小慧剛好經過,看到娃娃躺在地上,便將它抱起,一邊哄著一邊走向圖書角。小柏發現娃娃被小慧抱走,連忙跑過去將它從小手中搶回,並生氣地告訴她:「這是我的!」小慧眼看搶不過小柏,只好跑到找老師告狀:「老師,小柏搶我的娃娃!」

  這時,小柏已經抱著娃娃走回娃娃家,赫然發現其他小朋友正高興地在炒菜,小柏生氣地將他們推開,高聲抗議:「這是我在玩的!」其他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對著小柏大叫:「是我們先玩的!」
「這是我的!」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

I.自我中心的兩歲兒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影響著幼兒的人際關係,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不瞭解幼兒發展的大人,有時會將這些行為誤解為「不乖」、「小氣」、或「霸道」。其實,幼兒不是不願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本身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無法顧慮到他人。

 

II.玩具比朋友重要
  因為自我中心,這階段的孩子對於玩具,總以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為了捍衛玩具的「所有權」,他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愛。
  對這階段的幼兒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要他為了友誼而放棄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會很難過、很生氣,至於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則無法體會。

 

III.避免發生爭奪的行為
   既然兩歲多的孩子適應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這時就需要大人幫忙。首先,大人應先瞭解他們的心理特徵,避免將孩子歸類為「慷慨的」、「小氣的」。其次,還要主動製造機會,並給予一些簡單的指導,鼓勵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譬如,提供足夠的積木、黏土、色紙、顏料,讓幼兒可以一起參與,減少因爭奪玩具而引發爭執,並藉機讓他們練習社交技巧。 

IV.逐漸學會體貼與輪流
  兩歲幼兒因為無法同理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溝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幼兒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沒有大人的監督,幼兒的遊戲很快就會落入一團混亂的紛爭。此時,大人適時地引導,可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譬如,老師可以跟小柏解釋:「學校的玩具是屬於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炒菜,就讓小慧先玩娃娃。」並教他問其他正在炒菜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們一起玩?」若孩子們堅持不願意一起玩,老師也可充當計時員,指導幼兒學習輪流,一人玩一段時間。
  雖然幼兒是非常自我為中心的,但只要大人耐心輔導,讓孩子多經驗幾次成功的合作遊戲,那他們心中剛剛萌芽的友誼觀念會漸漸成熟,而學會體貼別人、與人合作和輪流玩具了。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幼兒心理特徵

觀看幼兒成長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一種享受,嬰幼兒身心發展變化特別快,每個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變化,心理特徵亦大不相同,往往們會以大人眼光來看嬰幼兒的世界,解釋他們的種種行為反應,而與事實有所差距,以下就幾個例子來說明:
 
1.「昨天」是什麼?--幼兒的時間觀念

  奇怪呀!明明是上個月的事情,孩子怎麼會說成「昨天」?

  剛過三歲生日的祥祥,晚上睡覺前突然對媽媽說:「天亮的時候,我們去樂童玩好不好?」「樂童?什麼是樂童?」媽媽不解地問。祥祥解釋:「就是昨天嘛!昨天我生日的時候,我們去樂童玩啊!」這下媽媽才明天,祥祥指的是上個月他生日時,全家去兒童樂園玩的事。會模仿大人說「幾點了?」的幼兒,不一定真正瞭解時間概念。
I.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在三歲以前,幼兒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什麼感覺,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他們對間時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鐘」來提供時間的訊息。比如,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
  大約三歲開始,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此階段幼兒的時間知覺是與事件的聯繫為主,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的變化,如日夜的差別、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如吃飯、睡覺、上學等,都是幼兒知覺時間概念變化時的主要指標。「早晨」對幼兒而言就是「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晚上」則是「天黑的時候」。

  所以,孩子有時可能會發生混淆。假如孩子記得放學的時間是「天黑了」,那麼天一黑,他就認為「媽媽來接我回家」的時間到了。如果一大早就下起雨來,天色陰暗、幼兒可能會納悶:「天已經黑了,為什麼媽媽還沒有來接我?」

 

   II.幼兒不太瞭解時間名詞的意義

  三歲幼兒語言發展迅速,有關時間的字彙收得很快,在言談中可聽到他們經常使用有關時間的名詞。提到過去的事情,他們常會說「昨天」、「有一次」;有關未來的字彙則有「下次」、「明天」、「以後」、「等我長大的時候」。但是,有些相應於時間名詞的時間概念卻尚未形成,許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們的時間概念。
  儘管對時間的估算,仍不太掌握得住,但是幼兒很喜歡模仿大人「一下下」、「再等一分鐘」、「來不及了,快遲到了」......,有的幼兒雖然還不會看時鐘,但遊戲時,他們也會學大人看看手錶,然後說「兩點了」或「吃飯的時間到了」。其實孩子往往並不十分確定「一分鐘」、「五分鐘」、「二點」的真正意義,也不清「昨天」和「上個月」的不同。

 

  III.幫助孩子增進時間觀念

  由於時間摸不著,也看不見,大人要與幼兒討論時間,最好盡量引用具體的事例。比如:「午睡醒來,就是遊戲時間」、「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就可以看小丸子」,這樣孩子比較聽得懂,也能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時間表的觀念,瞭解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儘管幼兒的時間概念發展常不及他對時間字彙的掌握,但是學習手時間字彙,可以增進幼兒的時間觀念,也能幫助他們更正確地使用時間名詞。者之間有相輔相成之效。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幼兒飲食問題面面觀

給孩子吃高熱量的垃吸食物,或者經常帶孩子到外面吃,甚至拿錢打發孩子,讓他自己解決吃的問題,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飲食觀念,為人父母者必須引以為戒。
  提到兒童肥胖的問題,有些事情恐怕是兒童自己也無法控制的。譬如說今天可能父母親或家長沒有空,他們會說:「給你一百元,你們自己去外面吃飯」。小孩子畢竟不懂得要怎樣選擇,而且現在外面有很多所謂的速食店,自然而然的,他會去速食店解決吃的問題,這種現象已經變成一個社會的隱憂。
 
a.心理因素影響飲食

  筆者常說:「替人治病,或替人家減肥,只能醫治病人三分之一的病情,因為一個人生病,醫生只能醫治他大部份生理的因素,心理和社會的因素,是沒有辦法完全的醫治。」譬如說,很多學生的中餐都是吃速,食在這種情形下不可能使膽固醇降低,因為大家都一起在吃,除非他是一個具叛逆色彩的人,否則他跟大家合群的話,一定要跟大家吃一樣的東西,這是一種悲哀,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更是目前兒童飲食的問題。

  如何改善這種狀況?第一個方式是,假如將來學校家長會的功能能夠漸漸建立,家長會能夠請營養師、廚師來調理兒童的膳食,也許能解決營養均衡問題;營養午餐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生生活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能保留本土文化及自己的生活習慣,而且也是維護健康,減少將來醫療支出,非常重要的一個行動。

 
b.和孩子吃飯的重要性

  另外一點,再來談父母親和兒童進餐的問題;父母親和孩子沒有一起吃飯的話,孩子常會拿了錢去玩電動玩具,沒有去吃飯,或是去買一些熱量很高的垃圾食物來吃,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若是孩子同時有肥胖及營養不良的情況,可能是因為他偶而會吃很多很多的垃圾食物,偶而又不吃,結果變成他的體重是正常的,可是營養卻非常的缺乏,不但會影響到學習,也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人的體力與發育。

  我們的社會有太多太多的誘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大部份都很忙;在台灣,大家工作的時數都很長,部份的人還兼個副業,所以常沒有時間在家裡照顧小孩,結果表面上看來台灣有富裕的經濟、充裕的儲蓄,可是在另一方面也造成很多社會上的問題,而這個社會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父母沒有辦法和小孩子一起進餐,有各種可能的原因;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工作真的很忙,不是我不要和他進餐,是我根本沒有時間和他進餐」。這實在是兩難的問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家中有請佣人來幫忙還好,但很多家庭父母太忙又沒有請佣人,可能只拿錢叫孩子自己吃;然而,孩子可能拿錢去吃零食或可樂,甚至去打電玩,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c.避免經常帶孩子外食

  我們發現越常跟父母親一起外食的孩子,膽固醇越,高這表示一個問題-父母親通常帶小孩子外食都吃太多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這也是一個過與不及的問題;父母小孩,就讓他吃很多自以為高營養素的食物,其實食物只有相對的營養,蔬菜有蔬菜的營養,肉有肉的營養,不能說肉就是高營養的食物,在外面吃的則大都是肉食,所以我們發現經常外食的家庭,小孩子的膽固醇通常比較高一點。

  要想解決這些嚴重的幼兒飲食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方面等不同的角度來著手矯正,要不然以後我們真的不只是社會保險會被拖垮,國家也會無可用之兵。

  講一句嚴肅的話,我們希望將來我們的子孫,能享受到我們現在努力的結果,而不希望我們現在經濟的成長,造成將來子孫都變成其他先進國家調查「盲目經濟發展」,肥胖人體試驗的猴子,各位育兒父母絕對須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吃素的孩子夠營養嗎?

在追求自然風和宗教信仰潮流下,越來越多人改吃素,由於素食會侷限人體營養素之吸收,因此對幼兒而言,建議以蛋奶素搭配補充營養。
  吃素對一位大人來說,可以有千百種的理由,例如:對宗教信仰的追求,或可以說是對健康的訴求等等。然而對孩子而言,大多數都是隨著父母的飲食,而決定了他吃素的生涯,選擇性並不太大;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孩子,天生就自然對肉類的食物產生排斥,不願意吃肉類的食物,不過這些極少數又的現象,也正因為如此,素食的孩子對飲食的自主性少,營養的被忽略就很容易產生。

 
a.選擇吃素的原因

  許多的學者就針對吃素的孩子,做了一連串的研究,從出生到青少年都有一少的研究論文。多半認為嬰兒時期(指從出生後到一歲的期間),吃素食的寶寶,其生長發育的情形,以及營養的狀況,與一般不吃素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差別。不過在副食品開始添加時,就逐漸有很大的不同;若是不能夠吃到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時,其生長與發育,較差的情形,就極容易在素食的孩子身上發現,例如身高較矮小或體重較輕,不過體重依身高相比較,則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依對食物的選擇與要求不同,可分為不同種類的素食者,有純素食、蛋素、奶素、蛋奶素、嚴格素食以及長壽素食等。顧名思義,純素食者是不吃各種肉類,包含魚類、海鮮、禽類和蛋奶等食物,當然在宗教信仰上的限制,一些植物性的食物仍是用限制的,如蔥、蒜和韭菜等被視為葷菜,可是吃不得的。又因為可以吃蛋或奶類,而有蛋素、奶素或蛋奶素三種。嚴格素食主義者是不沾任何與動物性有關的食物,而且是堅守只吃植物性的食物。談到長壽素食主義者,其飲食目的不在宗教,而是在追求健康與長壽,其認定素食與斷食可以對健康有所幫助,進而能達到長壽的目的;所以長壽素食者,不但鼓吹吃素,更是推崇斷食療法呢!
 
b.各種素食對孩子影響

  對孩子而言,不管父母的飲食是那一種素食主義,我們都建議吃蛋奶素為宜,不但在生長與發育上比較正常外,也可以減少貧血與缺鈣現象的發生。問題就在鐵質與鈣質的吸收,動物性的會比植物性的好太多,如:蛋中的鐵質以及牛奶中的鈣質,它們的被吸收率,可不是一般植物性食物能相比較的;這也是為什麼蛋奶素的孩子在生長發育上,往往比嚴格素食的孩子長的高壯原因。
  追求長壽素食者,孩子的飲食影響到生長發育,一般會在五個月以後發生,主要是因為之前喝母奶或者嬰兒配方奶,其所喝的奶都不會有營養不足的情形,而喝母奶的寶寶,則是依賴母親的飲食好壞而決定,不過這一類的素食媽媽,都很重視營養需求,且多半都能吃到均衡的飲食,當然寶寶雖然喝母奶,在營養上卻沒有問題。可是一旦開始副食品的添加時,問題就產生了,八個月到一歲半時,生長就比一般孩子落後。二到四歲時,雖然也有不少孩子的體重可達到正常,可是身高卻往往達不到一般的高度,尤其女性比男性還要嚴重。
  至於蛋奶素的孩子,根據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多都能有正常的身高與體重的成長。不過對孩子吃素影響較大的因素,應該是孩子對於食物的選擇性少,如此要達到均衡飲食的要求,是比較困難些。另外則是食物本身的質地問題,許多植物性的食物因為含纖維素多,大多是較難以咀嚼,對於小孩來說不是不吃,實在是吃不下去呀!父母若能煮的較久,使食物變得軟一些,或是切碎絞成泥狀,都是能讓孩子吃的更好的方法之一。奶製品的補充,對成長發育的孩子是很重要的。

c.嬰幼兒時期營養需求

  在嬰兒期的孩子,前半年的營養是要靠媽媽,媽媽的營養左右著寶寶的健康,對不吃母奶的寶寶而言,選擇適當的嬰兒配方是必要的。後半期則是開始副食品的添加期,食物的種類已由母奶或嬰兒奶,逐漸轉換成一般大人的飲食種類,當然食物的形態,也是慢慢的改變成大人的樣式。這時的奶類還是很重要的,佔營養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添加的食物應特別注意形狀,要以泥碎狀為主,不然質地就要煮的夠軟;蛋白質的質與量也是不容忽略,要吃的夠也要吃的好,也就是質量並重。
  奶兒期(指的是一到三歲的期間),飲食形態已漸漸大人化,奶製品的補充可是很重要的,對於不喝牛奶的寶寶,選擇強化營養素的豆奶是必要的補充品,尤其是鈣質、鐵質、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當然在此時,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對食物可不能偏食更不能專食,不然營養不良可是逃不了,長的矮小可能也會難免。此時蛋白質的品質是要靠互補作用達成,主要是因為植物性的蛋白質,其胺基酸的組成往往缺少一、二種,所以得多種混合吃才能被身體好好利用,也就是得到好的生理價值。更有一點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寶寶咀嚼能力,與該供應什麼形態的食物有關,食物要不要切碎或煮爛,應依寶寶的情況而定,這往往與熱量吃的足不足夠,有很重要的關係。

 
d.求學孩子營養需求

  學齡前的孩童(指的是幼稚園時期,四到六歲期間),一些素食常建議飲食的高蛋白質食物,如堅核果類、種子類、水果乾及一些蔬菜類等,其實孩子的腸胃道並無法好好消化吸收這些食物,這是因為太硬咬不爛,有些甚至添加了麵皮的核穀麵包,更不容易被消化。可能因素食食物的體積較大,自然要吃到與一般孩子等量的營養時,食量就得大一些,或者餐次要增加,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在幼稚園時期,孩子逐漸與人交往,也開始模倣他人的行為,飲食也不例外。所以定期的評估孩子的飲食,不斷的修正孩子的飲食及習慣,可是重要的課題鬆懈不得,孩子的健康就靠此把關。
  學童期(指上小學時,七到十二歲期間),學校的生活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般的學童飲食已不同幼稚園期的三餐點心,大多數變為二餐式,頂多加個夜點,對一般孩子來說似乎不太足夠,更何況是吃素食的孩子呢!目前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認同,點心補充的必要性,且依學校作息及家人能夠配合的要求,適時適量的補充孩子所需。有些女童的發育較早,鈣質與鐵質都應該給予適量的補充,可以喝強化鈣和鐵的牛奶或豆奶,或是吃一些添加過的穀粉或餅乾,或是選擇含量高的食物:如莢果類、豆腐、杏仁、芝麻或是深綠色蔬菜等都可以。
  青春期(指十四到十八歲的期間),正值春發育期,可能飲料等垃圾食物是儘量少吃,此時的食量可能就不容忽視,除了鈣質和鐵質外,礦物質鋅也是很重要的,不過在一般素食中並不缺,除非偏食與專食的孩子外,是不需要額外補充。
 
e.素食者營養添加食品

  如果飲食中不吃肉類(包括魚類和禽類)時,營養就容易缺乏蛋白質、熱量、維生素B12、必需脂肪酸和鋅等營養素;此時您需要的補充是奶類及其製品、穀類、莢果類和強化營養素的豆奶。如果您飲食中又缺少了奶類及其製品,您的營養可能會缺乏蛋白質、維生素B2、維生素D、維生素B12、鈣質和鋅等營養素:這時候,您就需要莢果類、強化營養素的豆奶和深綠色蔬菜等食物的補充。假使您的飲食沒有穀類的存在,那可能會缺少蛋白質、鐵質、鈣質和鋅等營養素;莢果類和奶類及其製品就可彌補您的缺失。如果莢果類不出現在您的飲食中,那麼強化穀類中的營養素、多吃全穀類、奶類及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核果類、味噌和豆腐等食物吧!對一些營養素添加,如維生素D、維生素B12和鐵質等,嬰幼兒的添加量不宜過多。

  至於該如何吃菜(素),才不會愈吃面色愈「菜」?以下的建議是每天吃喝到:1.奶類及其製品二到三杯(一杯量是二百四十毫升);2.全蛋一個;3.五穀根莖類一到二碗;4.高蛋白質食物,莢果類或素肉等(如豆腐、豆乾)一到二份;5.堅核果或種子類一湯匙;6.水果二到三碗。再加上食物的種類變換愈多愈好,如此一來,面中的「菜色」自然會消失。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膳食纖維質對幼兒的重要和影響

膳食纖維可以使飲食攝取的脂肪吸收減少,增加糞便中膽酸的排出,減少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所以讓孩子攝取膳食纖維,等於是從小就開始保養血管一樣。
  常在營養指導門診中見到憂心忡忡的家長,因為小寶貝正飽受便秘之苦而來尋求協助。這些小朋友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愛吃蔬菜、水果,因此每天攝取的膳食纖維實在太少了,因而導致無法維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大多數的成人都有基本的營養常識,知道該多吃蔬果來補充膳食纖維,使排便能夠較順暢,但是卻常會忽略了其實小朋友也應該要如此。

 
a.小孩常便秘的原因

  每個小寶寶的排便頻率不盡相同,每天三次至每兩天一次都算正常;而出生之後餵食母乳的寶寶,每天排便的次數會比餵食嬰兒配方奶粉的寶寶要來得多。所謂的便秘則是指小朋友的糞便又乾又硬、很難解出來;嬰幼兒大約自一歲開始起,就有可能產生便秘的現象,最常出現在二~四歲的時候,而且男孩比女孩要略多。

  除了有少部份的小朋友是因為身體狀況異常,或是使用一些治療疾病的藥物,因而引起便秘的情形外,大多數的小朋友之所以會有便秘現象,通常都是因為膳食纖維以及水份攝取不夠,使得糞便乾硬不容易排出;因此長期大量糞便堆積在腸道內,使腸子過份的膨脹,而腸道肌肉失去了張力,更無法順利將糞便排出;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便秘的情形愈來愈嚴重。

 
b.膳食纖維對孩子的好處

  I.促進排便及腸道功能

  膳食纖維是指食物中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多醣類,因為不能被消化吸收,所以會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因此大量攝取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同時膳食纖維會吸收水份,所以使糞便比較軟,解便時比較好排出。此外,如果糞便停留在腸道中太久,因大腸會將水份吸收回去,而使糞便變得愈來愈乾硬,膳食纖維會刺激腸道加速其蠕動,使糞便較快排出體外,縮短糞便停留在大腸中的時間,這樣就可以避免過度吸水而乾硬。
  所以若是要改善小朋友的便秘現象,除了必須重新訓練腸道肌肉的張力之外,還必須多攝取膳食纖維和水份,才能使糞便軟化以及快速排出體外。

 

  II.避免肥胖

  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膳食纖維的小朋友,除了比較不會肥胖,且脂肪攝取量也較少。這是因為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熱量,通常較低、體積較大,所以胃很快就被填滿了。而且高纖維的食物,必須花費較長的時間來咀嚼,使進食的速度也會減慢,在攝取過多熱量之前,就因為腦部已經發出飽足訊號,自然而然停止進,食減少熱量的攝取。
  此外,再加上膳食纖維會延緩胃排空的速度,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較久,所以小朋友在兩餐之間,比較不會因為肚子餓而想吃零食。同時因為膳食纖維使得腸道蠕動較快,部份營養素還來不及吸收就被排出體外,熱量的吸收自然就減少許多了。所以當您想幫家中的小朋友減重時,除了要去限制其正餐及點心的熱量外,也別忘了鼓勵他們多去攝取高纖維的食物。

 

  III.降低血液膽固醇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機率

  膳食纖維可以使飲食攝取的脂肪吸收減少,增加糞便中膽酸的排出,加速體內的膽固醇用於合成膽酸,所以減少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有些先天性膽固醇血症的孩子,通常醫師都會給予膳食纖維的製劑,來幫助它們降低血液膽固醇;所以讓小朋友多攝取膳食纖維,等於是從小就開始保養血管一樣。
 

  IV.調節血糖

  膳食纖維可以使體內負責調節血糖的胰島素功能更好,因此可幫助體內的血糖調節。
 
c.適當攝取膳食纖維量

  至於孩子一天應該要攝取多少的膳食纖維呢?一般建議以「年齡+5」,來計算出二-二十歲的幼兒以及青少年,每天應該攝取的膳食纖維公克數,例如:三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8公克,而十五歲青少年則每天應攝取20公克。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以及其製品、核果類、未加工的豆類等等。平均而言,每半碗蔬菜、每份水果(如:一個中型蘋果或是柳橙)、或每份全穀主食類(如:一片全麥土司),可以提供2公克膳食纖維。

  依此原則,將可以換算出您家中的小朋友,每天大約需要吃多少份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三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的8公克膳食纖維,可換算成四份富含2公克膳食纖維的食物,而十五歲的青少年每天應攝取的20公克膳食纖維,可換算成十份富含2公克膳食纖維的食物,若是能達到以上的建議量,即可享受膳食纖維對身體保健的各種好處。

  此外,小朋友攝取過量的膳食纖維是否有害?高纖維食物通常熱量都較低,且體積較大,而小朋友的胃容量又小,所以父母若是必須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要注意小朋友的熱量攝取是否充足。如果可能不足,可以多選用一些高纖維但是熱量以及蛋白質也較充足的食物,如花生等核果類;此外,如果是過量的攝取膳食纖維,也會影響到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和利用率。

  一般均認為成人每天膳食纖維攝取不超過32公克,而幼兒每天不超過25公克,或甚至攝取達建議量的二倍,都不會造成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缺乏。但是學齡前的幼兒,如果有營養狀況不良或是吃素的兒童仍要注意,不宜攝取過量的膳食纖維。孩子有便秘情形,通常是膳食纖維及水份攝取不夠所引起。
d.耐心鼓勵孩子

  該如何增加小朋友的膳食纖維攝取量?首先必須注意家中小朋友在三餐所攝取蔬菜和水果,其份量是否足夠。如果孩子實在不愛吃蔬果,一開始必須先儘量選擇孩子較能接受的種類,孩子較不喜歡的種類則偶爾才選用,漸漸讓孩子適應之後再慢慢加頻率;並且在烹調方法上多費心,如:切碎與其他食物煮在一起,讓孩子感覺不到或無法挑出來。另外,父母也可以多運用全穀類的食品,來當作主食和點心,如:早餐吃全麥麵包或高纖的穀類早餐,點心運用全麵餅乾、燕麥片、未加工豆類等,以增加小朋友的膳食纖維攝取量。

  記得要耐心地以讚美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小朋友攝取高纖食物,避免因過於嚴厲的態度或處罰使孩子心生畏懼,這樣會事倍功半或造成反效果。除了膳食纖維之外,便秘的小朋友還必須注意要攝取充足的水份,才能使糞便較柔軟,並記得要有適量的運動,以促進腸子的蠕動,幫助糞便快速排出。其實小朋友的健康與否和飲食習慣好壞,做家長的也應該負一些責任。

  另外,父母親應從小就培養小朋友,養成多吃蔬菜和水果的習慣,並且多喝水、多運動。千萬不要因為過於寵愛,在孩子拒絕吃蔬果以及喝水時心軟,也不要因忙碌或懶散而根本不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因為您一時的疏忽,非常可能在未來造成孩子一生的隱疾,每天都得忍受有口難言的痛苦!

資料轉載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care/menu.htm